发改君在现场|跨国药企北京行,共商合作新篇章
发改君在现场|跨国药企北京行,共商合作新篇章
发改君在现场|跨国药企北京行,共商合作新篇章创新、增效、惠民,始终是生物医药产业的(de)核心(héxīn)命题与不懈追求。得益于(déyìyú)政府部门与跨国药企之间“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一年(yīnián)前的沟通交流,如今已结出丰硕果实;而今天的持续对话,必将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6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市(běijīngshì)发展改革委(wěi)主办、海淀区承办的第三届跨国药企北京行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合作圆桌会在京召开。
30余家跨国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市(shì)委(wěi)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xìnxīhuà)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海关(běijīnghǎiguān)等有关单位(dānwèi),朝阳区、海淀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参会。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bùfèn),一是“跨国药企北京行”,市区部门解读重点政策、推介重点区域;二是“投资合作圆桌会”,政企围绕持续促进临床试验提质增效、优化国谈(guótán)药品在院(zàiyuàn)的配置使用、医疗数据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yìtí)展开讨论。
创新、投资(tóuzī)双轮驱动 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
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韩伟以“共享开放机遇 赋能产业(chǎnyè)发展”为题,介绍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国际化(guójìhuà)营商环境、助力生物医药(shēngwùyīyào)产业发展等情况。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了1.06万亿元(wànyìyuán),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十年间(shíniánjiān)规模翻(fān)了一倍(yíbèi),已步入发展快车道。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医药贸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惠及更多患者。
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zhìliáo)品种9个,居(jū)全国第三;12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居全国各城市(chéngshì)之首;今年以来包括4款创新药在内的11款创新药械获批,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2024年,本市医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yìyuán),规模连续4年超过120亿元,支撑医药制造产值达到(dádào)1850亿元,实现(shíxiàn)平稳(píngwěn)增长。阿斯利康在京建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疫苗生产基地,礼来设立中国医学创新中心。
高效(gāoxiào)互动 关注发展“关键环节”
参会企业围绕“持续促进临床试验提质增效”“优化国谈药品(yàopǐn)在院的配置使用(shǐyòng)”“医疗数据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三项议题分享经验成果与行业思考,政府部门(zhèngfǔbùmén)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政策情况、回应企业关切。
市(shì)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ruògān)措施(2025年)》政策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běijīngshì)深化医疗卫生(yīliáowèishēng)机构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相关政策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fùzérén)介绍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医药创新生态打造、企业支持和服务政策(zhèngcè)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融入(róngrù)北京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进展(gōngzuòjìnzhǎn)
此外(cǐwài),活动现场还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合同(hétóng)共识成果(chéngguǒ)。拜耳集团、诺华公司、萌蒂中国、默沙东中国等企业代表围绕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塑造等给出(gěichū)意见建议。
回声不断 “北京服务(fúwù)”持续赋能
发改君注意到,去年圆桌会结束后,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系统(xìtǒng)梳理了去年与会企业提出的诉求。截至目前,在梳理出的20项诉求中,已有13项完成,其余(qíyú)7项正在持续推进当中。取得的成效包括:达成(dáchéng)了北京临床试验合同共识、部分企业参与生物制品的分段生产(shēngchǎn)、5家RDPAC会员企业在京新设研发(yánfā)创新中心等。
同时看到,近年来,北京市(běijīngshì)不断优化政策(zhèngcè)服务(fúwù)体系,一手做加法,一手做减法,全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持续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机制创新、赛道拓展、产业融合、资金投入等方面持续加力(jiālì)
北京的“三医”联动模式率全国之先(zhīxiān),科技、行业、监管部门携手,在创新研发、临床研究、审评审批、入院应用和产业(chǎnyè)落地等环节,共同推动(tuīdòng)创新药械加快上市。
北京持续推出三轮医药健康产业(chǎnyè)发展(fāzhǎn)(fāzhǎn)三年行动计划、两版促进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聚力发展合成生物制造(zhìzào)、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等未来产业,全力赋能发展新赛道,为万亿产业向新而行注入强劲动力。
出台先进制造业(zhìzàoyè)和现代(xiàndài)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累计已认定两批8个示范园区和67家试点企业(qǐyè)。其中,推动生物制造与健康服务有机融合,仅生物医药相关的示范园区就有4个(海淀、亦庄(yìzhuāng)、通州、京西)、试点企业21个。
充分发挥市级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jījīn)的作用,重点布局“医药、医疗器械、消费医疗及医疗服务”四大核心(héxīn)领域,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以耐心(nàixīn)资本陪伴企业健康发展。
破除发展掣肘,提高效率(tígāoxiàolǜ)、打通堵点,促进降本增效
率先实现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tiān)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临床试验的(de)启动(qǐdòng)用时压缩至20周以内,多中心试验项目伦理审查互认率提高至90%以上。
率先为外资医药企业申报数据出境建立绿色通道,推动拜耳、赛诺菲等数据合规出境。建立了(le)罕见病药品(yàopǐn)的“白名单”制度,开通了临床急需(jíxū)进口药械审批绿色通道,药品通关效能提升70%。
下(xià)一步,北京(běijīng)将持续支持医药(yīyào)创新,依托BioPark、中关村等平台,为跨国药企与本土机构合作搭建(dājiàn)场景,共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在基因治疗、罕见病(bìng)用药、数字医疗等前沿(qiányán)领域,推动更多“首单”突破;同时,坚定不移优化服务生态,升级“服务包”机制,为重点外企赋予人才落户自主权,建设国际(guójì)人才社区,并完善国际教育、医疗等配套,全方位营造“进得来、留得住、有信心”的外商发展环境。

创新、增效、惠民,始终是生物医药产业的(de)核心(héxīn)命题与不懈追求。得益于(déyìyú)政府部门与跨国药企之间“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一年(yīnián)前的沟通交流,如今已结出丰硕果实;而今天的持续对话,必将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6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市(běijīngshì)发展改革委(wěi)主办、海淀区承办的第三届跨国药企北京行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合作圆桌会在京召开。

30余家跨国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市(shì)委(wěi)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xìnxīhuà)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海关(běijīnghǎiguān)等有关单位(dānwèi),朝阳区、海淀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参会。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bùfèn),一是“跨国药企北京行”,市区部门解读重点政策、推介重点区域;二是“投资合作圆桌会”,政企围绕持续促进临床试验提质增效、优化国谈(guótán)药品在院(zàiyuàn)的配置使用、医疗数据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yìtí)展开讨论。
创新、投资(tóuzī)双轮驱动 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
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韩伟以“共享开放机遇 赋能产业(chǎnyè)发展”为题,介绍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国际化(guójìhuà)营商环境、助力生物医药(shēngwùyīyào)产业发展等情况。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了1.06万亿元(wànyìyuán),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十年间(shíniánjiān)规模翻(fān)了一倍(yíbèi),已步入发展快车道。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医药贸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惠及更多患者。
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zhìliáo)品种9个,居(jū)全国第三;12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居全国各城市(chéngshì)之首;今年以来包括4款创新药在内的11款创新药械获批,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2024年,本市医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yìyuán),规模连续4年超过120亿元,支撑医药制造产值达到(dádào)1850亿元,实现(shíxiàn)平稳(píngwěn)增长。阿斯利康在京建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疫苗生产基地,礼来设立中国医学创新中心。
高效(gāoxiào)互动 关注发展“关键环节”
参会企业围绕“持续促进临床试验提质增效”“优化国谈药品(yàopǐn)在院的配置使用(shǐyòng)”“医疗数据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三项议题分享经验成果与行业思考,政府部门(zhèngfǔbùmén)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政策情况、回应企业关切。
市(shì)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ruògān)措施(2025年)》政策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běijīngshì)深化医疗卫生(yīliáowèishēng)机构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相关政策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fùzérén)介绍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医药创新生态打造、企业支持和服务政策(zhèngcè)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融入(róngrù)北京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进展(gōngzuòjìnzhǎn)

此外(cǐwài),活动现场还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合同(hétóng)共识成果(chéngguǒ)。拜耳集团、诺华公司、萌蒂中国、默沙东中国等企业代表围绕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塑造等给出(gěichū)意见建议。
回声不断 “北京服务(fúwù)”持续赋能
发改君注意到,去年圆桌会结束后,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系统(xìtǒng)梳理了去年与会企业提出的诉求。截至目前,在梳理出的20项诉求中,已有13项完成,其余(qíyú)7项正在持续推进当中。取得的成效包括:达成(dáchéng)了北京临床试验合同共识、部分企业参与生物制品的分段生产(shēngchǎn)、5家RDPAC会员企业在京新设研发(yánfā)创新中心等。
同时看到,近年来,北京市(běijīngshì)不断优化政策(zhèngcè)服务(fúwù)体系,一手做加法,一手做减法,全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持续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机制创新、赛道拓展、产业融合、资金投入等方面持续加力(jiālì)
北京的“三医”联动模式率全国之先(zhīxiān),科技、行业、监管部门携手,在创新研发、临床研究、审评审批、入院应用和产业(chǎnyè)落地等环节,共同推动(tuīdòng)创新药械加快上市。
北京持续推出三轮医药健康产业(chǎnyè)发展(fāzhǎn)(fāzhǎn)三年行动计划、两版促进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聚力发展合成生物制造(zhìzào)、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等未来产业,全力赋能发展新赛道,为万亿产业向新而行注入强劲动力。
出台先进制造业(zhìzàoyè)和现代(xiàndài)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累计已认定两批8个示范园区和67家试点企业(qǐyè)。其中,推动生物制造与健康服务有机融合,仅生物医药相关的示范园区就有4个(海淀、亦庄(yìzhuāng)、通州、京西)、试点企业21个。
充分发挥市级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jījīn)的作用,重点布局“医药、医疗器械、消费医疗及医疗服务”四大核心(héxīn)领域,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以耐心(nàixīn)资本陪伴企业健康发展。

破除发展掣肘,提高效率(tígāoxiàolǜ)、打通堵点,促进降本增效
率先实现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tiān)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临床试验的(de)启动(qǐdòng)用时压缩至20周以内,多中心试验项目伦理审查互认率提高至90%以上。
率先为外资医药企业申报数据出境建立绿色通道,推动拜耳、赛诺菲等数据合规出境。建立了(le)罕见病药品(yàopǐn)的“白名单”制度,开通了临床急需(jíxū)进口药械审批绿色通道,药品通关效能提升70%。
下(xià)一步,北京(běijīng)将持续支持医药(yīyào)创新,依托BioPark、中关村等平台,为跨国药企与本土机构合作搭建(dājiàn)场景,共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在基因治疗、罕见病(bìng)用药、数字医疗等前沿(qiányán)领域,推动更多“首单”突破;同时,坚定不移优化服务生态,升级“服务包”机制,为重点外企赋予人才落户自主权,建设国际(guójì)人才社区,并完善国际教育、医疗等配套,全方位营造“进得来、留得住、有信心”的外商发展环境。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